女性卵巢早衰容颜易老,还能要宝宝吗?

时间:2019-06-09 13:10: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女性卵巢早衰容颜易老还能要宝宝吗?高龄备孕最晚是什么时候,有个标准吗?卵巢有多重要?它是美丽和孕育的源泉。当卵巢功能衰退,就意味着女性的生育能力已经在下降了。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寿命不断延长,但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女性初次生育年龄升高,女性生育年龄高峰后移,生育力逐渐降低,随着年龄增加卵巢功能发生生理性衰退是其主要原因。我国60%以上符合二孩政策的女性在35岁以上,而这部分女性的基本卵泡储备和卵巢反应性急剧下降。此外,约1%的育龄女性受到卵巢早衰疾病的困扰。

所以,有生育能力的时候赶紧生,不要待年龄大了卵巢不待人!如果觉得夸张,那就让数据来说话!

生育力下降

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活产率情况

年龄<35岁女性行IVF后的活产率为41.5%;

年龄在35~37 岁之间的女性的活产率为31.9%;

年龄在38~40 岁之间的女性的活产率为22.1%;

年龄在41~42 岁之间的女性的活产率为12.4%;

年龄在43~44 岁之间的女性的活产率为5%;

年龄>44 岁女性的活产率为1%。

不光是活产率,女性年龄>35岁,自然受孕能力下降,一个自然年内的累计受孕率大约为75%,40岁后仅为35岁时生育力的一半。

高龄女性受到年龄和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双重影响,不孕率、流产率及子代出生缺陷(尤其非整倍体)、各类妇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

故:

育龄女性应尽早解决生育问题

最好在30岁前解决生育问题

30岁以后生育力逐渐下降

37岁以后生育力明显下降

40岁以后生育力极低。

评价卵巢储备功能衰退的方法:

1、年龄是决定卵巢储备功能的最重要因素。

2、基础E2、FSH水平

月经周期第3天的基础 E2、FSH水平能够较好地评价卵巢储备功能。基础E2值> 50~80 pg/ml时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有学者研究,当基础E2 > 293.6 pmol/l(1pg/ml=3.67pmol/l)时,在促排卵的过程中,会因卵巢反应低使周期取消率上升及妊娠率下降。

一般将基础FSH水平>8~12 U/L作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指标。有研究表明FSH≥15 U/L行IVF的妇女,回收到的卵母细胞很少,周期取消率高于低FSH水平者。

3、抗苗勒管激素(AMH)

AMH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由Profess Alfred Jost于1947年首先发现,在卵巢中卵泡的颗粒细胞中表达,起到招募原始卵泡的作用。

在窦前和小窦卵泡(<4mm)的表达最强,随着卵泡增大逐渐消失,当卵泡大于8mm时,表达基本消失,可用于25岁以上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价。

与基础E2、FSH相比,AMH可更早更准确反映年龄相关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在不同的周期保持稳定,因此可在周期任何时间抽血检查。

4、窦卵泡计数及卵巢体积

窦卵泡的数量反映卵巢储备和IVF周期卵巢的反应性。如果双侧AFC在3~6个之间则预示IVF周期卵巢低反应及较低的获卵率,其预测价值与AMH相当,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和反应性的最佳指标,可作为卵巢储备和反应性评价的首选指标。

基础状态下,卵巢体积小与卵巢储备的始基卵泡减少、生长卵泡数目少有关。卵巢体积≤3ml提示在 IVF周期中卵泡发育数、获卵数较少,周期取消率增加。但单独测定卵巢体积不能作为卵巢储备的预测指标。

生育力下降怎么办?

1、行动起来,未避孕未孕1年,>35岁未避孕未孕半年及时就医进行生育力评估。

2、高龄,卵子质量差、数量少、反复失败者尽早争取辅助生殖技术(试管)。

3、捐卵。

4、针对高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女性采取个性化的试管方案:

拮抗剂方案;

微刺激方案;

自然周期方案;

改良自然周期方案。

高龄女性试管方案

1、拮抗剂方案:在卵泡发育的中晚期开始使用GnRH-A,有效抑制早发LH峰,避免早卵泡期卵泡募集阶段内源性FSH、和 LH的显著抑制,使卵泡发育的早期跟接近于自然。

2、微刺激方案:克罗米芬(或来曲唑)+Gn,加或不加拮抗剂,或后期用低剂量CC(25mg)抑制LH峰GnRHa或hcg扳机,酌情用环氧化酶抑制剂(如吲哚美辛、芬必得、消炎痛等)预防提前排卵。

优点:经济、简单、周期短。

3、自然周期方案:月经第6-8日开始监测,监测过程中应随时关注LH、E2、P,以决定是否扳机及取卵时机,适时应用环氧化酶抑制剂预防提前排卵。

适用于:

因病不能进行卵巢刺激;

至少2个刺激周期胚胎质量差;

女方>40岁,自愿选择自然周期,FSH15-25IU/L,甚至更高;

AFC为1-2个。

4、改良自然周期方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