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0~3岁脑黄金开发期错过了,就别再错过6岁前的这2个培养

时间:2019-08-08 14:52: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要不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随意浏览一下各大母婴平台,为这个问题打下的口水仗,不计其数。

有人说:“教育竞争的前沿领域不在大学,不在中学,甚至也不在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在3岁之内!”

又有人说:“我们不应该拔苗助长,应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玩过童年,自由发展!”

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理论或经验,特别家教领域内的,有一种提出,必然有另一种相反的理论和经验存在,两者甚至到达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各执一词,各有道理。

当我们还在打口水仗犹豫的时候,早有人在200年前,就明确提出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关键作用,并辅以实践经验。

这是个19世纪德国的乡村牧师,名字叫卡尔·威特,特别热衷于探讨儿童的教育问题。他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先天不足的儿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通晓法语、意大利语,9岁开始阅读《荷马史诗》,10岁便进入大学,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3岁在哈雷任专职教授。于是,他在1818年著述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被西方人奉为教育的“圣经”,200年来造就了无数天才。

宝宝还有半个月就要满一周岁了。最近一段时间特别不爱吃饭,每次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到处乱动,不安静,而且还会把饭包在嘴巴里不咽下去。

而被称为中国“博士老爸”的蔡笑晚先生,也是卡尔·威特的忠诚粉丝,坚定不移地对自己六个子女实行早期教育,结果五个子女考上博士,一套教子方法,三代人共同验证,千万家庭从中受益。

这正验证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

A、“3”岁竞争之说,由何而来?

这个说法,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是有据可依的。

家长跟家长见面,免不了要聊孩子的表现,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那谁谁谁家的孩子不得了,三岁就能背出一长串诗来……”

“孩子背诗,囫囵吞枣,不知其意,记得快,也忘得快……”

先不管孩子最终到底记住了多少诗,最终理解多少诗中的含义,仅从这个现象就可以得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幼儿阶段,每个人都有一段记忆敏感期,这正是从事学习的好时机,抓住了,孩子受益无穷,错过了,无异于把孩子的智力进行了阉割!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脑科学研究作者,叫做久保田加代子,她在《不可思议的脑科学育儿经》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0~3岁是孩子脑智力发展的黄金期。

之所以说0~3岁是大脑黄金期,是因为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出,人脑一旦发育成熟,那些没来得及开发的神经元就很难充分利用,因此要想挖掘大脑的潜力,只有在出生后到大脑发育成熟前的发育旺盛期进行早期教育。

现代心理学指出,孩子头三年的发展可以造就人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头三年,会发展出50%的智力水平,在八岁前优惠发展出另外的30%;最后在八到十七岁之间完成最后的20%。

人脑不同于动物大脑,关键在于人脑有学习的“智本能”,脑细胞越使用,大脑越灵活,大脑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的时间就越长,细胞老化也就越慢。

我们在孩子的身上,看到大脑功能被开发,最典型的莫过于形成记忆敏感,孩子背诗、识字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这个特征。这就是大脑中宝贵的记忆敏感,人的年龄越小就月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难。因为随着人的成长,大脑渐渐被一些无用的东西挤占充满了,即使是新鲜的事物,也会被排斥在外。

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对他未来学习有帮助吗?

有!当人的大脑形成记忆敏感之后,在潜意识里面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伟大的人,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有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极其良好的直觉。

这些在儿时形成的良好优质的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都有绝对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刻的优质记忆敏感,才会有伟大的创造力。

天才既不是遗传,也不是单靠勤奋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正验证了卡尔·威特的教育。

B、错过3岁前的大脑黄金期,别再错过6岁前的2个培养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对早期教育有误解,常常把“要不要给孩子报早教班”等同于给孩子做早期教育。事实上,早期教育包含的内容更广,它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

如果我们错过了孩子0~3岁智力开发,那么一定别在错过6岁前“非智力”培养!那就是孩子的“好习惯”和“好品格”。

放眼去看我们很多家庭中的教育烦恼,就是忽略了早期的好习惯培养,让孩子染上了坏习惯,结果很难纠正,甚至无法纠正,从而出现种种问题。

说实话,我正是这受此困扰的妈妈。孩子五岁以前,几乎都跟着爷爷奶奶过,隔代教育的问题在他三岁以后越来越彰显:

一是孩子受爷爷奶奶宠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都是无条件答应和包容。所以,孩子只负责玩玩具,不负责收拾玩具;孩子随时可以提出要做这个事,又可以随时中断这个行为;他可以在吃饭的过程中,因为想到一个好玩的事儿,下桌开始手舞足蹈;他也会因为要看电视,让爷爷奶奶把饭碗端到面前一边吃一遍看……

如是种种,直接养成的习惯就是:孩子不知道有时间概念,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不知道做事情有主次之分,不知道坚持和放弃的选择。他特别容易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又特别会放弃,他的自理能力不好,因为他永远都记不得自己把刚刚的玩具随手丢在了哪里……

而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会不会集中?有没有时间观念?会不会坚持?懂不懂得统筹管理……

所以,在各种眼光和质疑声中,我选择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妈妈,希望在他六岁之前,在习惯还要可调整的阶段里做一些努力。

二是孩子因为爷爷奶奶特别宠爱,几乎事事顺他的心,有什么困难,能排除的一定是帮他排除,能解决的帮他解决。如果孩子因为有困难受挫,无论是对是错,第一时间一定会得到老人的安抚。

因此,在孩子的性格里面多了一个词语叫做“脆弱”,经不起打击,少了一个词语叫做“坚毅”,难以迎对挫折。

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一针见血,说过这么一句话:“习惯一旦养成,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就能发生作用了!”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和好品格的养成,它能够铸就孩子的柔韧度、持久度,它影响并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的高度和人生规模,它们就像能够撑起孩子飞翔的羽翼,助力孩子在高空搏击。

孩子出生以后,虽然个体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十分微小的,足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比如卡尔·威特的成功案例。真正拉开孩子之间距离的却是后天的教育。如果你错过了0~3岁大脑培养的黄金期,那么一定不要再错过6岁以前的习惯与品格培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