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对妈妈的真心话

时间:2019-07-20 21:01: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我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与无数的家长和孩子们打过交道。每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来时萎靡不振,治愈后活蹦乱跳的离开医院时,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一个弱小的生命由于疾病严重而挽救不过来时,我那种难过的心情很长时间不能抚平。那时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的孩子急需鲜血进行凝血时,我不止一次让护士抽了自己的鲜血给孩子输上(那时还允许医院自己选择血源,患儿父母的血因故不能使用)。

  虽然有一个孩子没有抢救过来,但是他的父母仍然对我千恩万谢,写来表扬信,日后北京晚报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对此我丝毫没有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谁让我们号称是白衣天使呢!况且我还在为没有抢救过来他们的独子而感到内疚。70年代我在农村县医院工作时,曾多次对已经停止心跳的孩子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事后有人问我:“你看到那么脏的孩子,而且几乎是死孩了,你还敢嘴对嘴的进行人工呼吸,连个纱布也不垫,你不觉得恶心呕吐吗?”说实在的,我的脑子里想的都是抓紧时间让孩子快一点恢复呼吸和心跳,谁还想到这个孩子脏,感到恶心。那个时候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信赖的。

  在那个年代做医生工作的宗旨是“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进行抢救”。家属给我们的话是:“您就尽最大的努力治吧,我们相信您。”“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孩子死了我们不埋怨您。”虽然我已经退休,这些话至今还温暖着我的心,是他们让我的医疗技术获得提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然我已经不在临床的第一线,但是我还可以通过讲课、著书、完成各类育儿杂志的约稿、各类网络论坛答疑以及发表科普的博客来帮助家长。至今我仍然喜欢我的职业,也为女儿没有继承我的事业感到遗憾。

  自90年代开始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至今这种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最令我担忧的事情。医患关系紧张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医疗体制的、有来自医生方面的、也有来自家长方面等……,其实有些矛盾仔细分析一下,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不过由于医患双方不能互相理解,总是抱着猜疑的态度,自然只能使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我退休后为什么不愿意再继续从事临床工作的缘故。

  医生的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职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病情多了,自然经验就丰富了,见识也广了,这也是人们看病都爱找老医生、老专家的缘故。其实这些老医生和老专家也是在无数次临床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他们临床经验丰富,考虑病情比较全面,可以从家长混乱的叙述病情或者体检中发现蛛丝马迹,得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老医生也是从年轻医生走过来的,我就是被孩子从叫医生大姐姐,医生阿姨、到后来叫医生奶奶、主任奶奶走过来的。医生只有不断通过临床实践,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会应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失败的经验需要引起借鉴,不能重蹈覆辙,所以说医生的职业是“一条腿站在天堂,一条腿站在地狱”毫不为过。

  目前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医闹”现象越演越烈,而这种现象往往经过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后,不但再次揭开了患者家庭正要愈合的伤疤,而且对“医闹”现象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种矛盾更加激化。同时“医闹”也扰乱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使得就诊的患者不能很好的看病,而且当事医生的生命安全也不能获得保障,我们国家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医闹”是极少数现象,但是影响却是广泛的、不可低估的。

  这种现象造成一些医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用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和扩大治疗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完全看不到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一个弱势群体。甚至对于还有一丝抢救希望的患者也不敢去冒风险做最后的努力,唯恐沾惹上是非,完全不是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即使碰到责任心强的医生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尝试抢救这个患儿的话,他也会要求家长签署意愿书,防止失败后“秋后算帐”。所以一些家长看到医生给的《告知书》感到毛骨悚然,这是因为医院将可能发生的一切,哪怕只有千分或万分之一发生的可能,都会在纸上写的清清楚楚,不会遗漏,因为谁也不能预料发生的意外。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