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母婴关系变化详解,帮孩子塑造安全感和独立人格

时间:2019-08-11 16:13: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现在有很多被淘汰的旧观念仍然在被广泛传播,比如哭声免疫、延迟满足、不哭才抱等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从宝宝出生就开始使用这些方法去培养宝宝的意志力,出发点是好的,但使用了这种绝对错误的落后观念,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之前在文章《十个不靠谱的育儿传统,个个都坑娃没商量》里也提到过哭声免疫法的不靠谱,点击下面图片可以收看。

今天囤麻就来详解一下三岁前的母婴关系以及婴儿的安全感教育,希望能扭转一些家长的看法。

特别提一下,虽然本文讲的是母婴关系,但其实对所有照顾者都是同理,照顾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完美的亲子关系需要全家人的努力。

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曾经做过一连串令人震撼的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恒河猴与母猴隔离,单独放在小房间中,房间内分别有一个铁丝做成的妈妈,身上有奶瓶;一个是绒布做的妈妈,身上没有奶瓶。结果发现除了饥饿时,小恒猴大多时间都依附在绒布妈妈的身上,假使把小恒猴放在只有铁丝妈妈的房间时,他会吓到不知所措……

这个研究反驳了当时极为盛行的行为主义,证明了婴儿需要的东西不止是食物,他更需要安全的依附关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母亲作为婴儿的主要照顾者,母婴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大量心理学案例已经证明,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难以言表,要通过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

有一位西方记者在1990年时,曾写过一篇令人难过的孤儿院报导。

二战后的罗马尼亚为了急速增加劳动力,规定不准25岁以上的妇女避孕与堕胎。但在人口增加,贫穷率也跟着增加时,孩子就被大量遗弃,几千个孩子最后被收容在国家成立的孤儿院。而后国家情况更加恶化,孤儿院内的婴儿无人关心,死亡率大幅提高,并且出现一群饱受创伤的孩子。

一些西方家庭开始收养这些孩子,有人就在加拿大家庭收养孩子的过程中启动了一个研究,发现这些孤儿由于被收养年纪的不同,日后出现的行为表现也有巨大差别:大多出生后四个月前被收养的孩子与一般孩子无显着差别;而八个月大之后才被收养的孩子有很多出现了社会偏差行为。

有专业人士对这个调查评价:四至八个月只是一个统计研究上的数值,不能代表每一个个案,而且这个研究因为伦理的考量很难再被复制。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是没有在生命初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的确会对孩子的大脑系统造成影响,这也是孩子未来压力的来源,将影响他们日后的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必然会勇敢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要证明给谁看,这样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容易成功;

但相反的,如果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他在长大后将会过度的去寻求安全感,可能会表现为占有欲强,爱嫉妒,特别“粘人”,早恋,婚嫁时也会优先考虑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对象,同时也没有冒险精神,谨小慎微,庸庸碌碌一辈子做着自己不喜欢但稳定的工作。

所以,要宝宝前一定要准备好,不但物质上要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要准备好,准备好的家庭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那么,在宝宝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妈妈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

0-3个月宝宝的状态

婴儿从温暖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离开了羊水的包围,离开了脐带的营养供给,被迫接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饿了不舒服了只能哭,几乎没有行动能力,头大身子小四肢短,视力也不清晰明朗,不会表达也听不懂,自己的需求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他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别人,所以会焦虑是否有人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帮他活下去。

妈妈要怎么做

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无论是生理的需求还是心理的需求。任何时候都把宝宝看做第一位的,这样才能保证他拥有绝对的安全感,让他可以确信自己使用唯一的能力“哭”就能呼唤来照顾者,而万能的照顾者会帮他解决掉一切问题。

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婴儿,需要有更系统温和的训练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让他哭,不管他”。

另外这个时期是新妈妈最手足无措的时期,也是产后抑郁的高发时期,如果觉得自己应付不来,一定要及时寻求家人的帮助,不仅要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妈妈自己的安全感也很重要。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