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的迷思(深度好文)(2)

时间:2019-08-16 11:46: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有关人类心理进化论的研究就提出,符合心理进化论的养育方式,应该是父母养育孩子,而孩子无须回报父母,因为孩子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活好,又去养育出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把父母的血脉往下传承就是最好的回报。

河流总是往前往下流动的,如果一天到晚想要孩子报恩,那无疑是要让河水倒流,那不符合自然的规律,非道。

所以,无条件的养育,没有目的,养育孩子,不是想着将来某天他得为你在做些什么。

无条件养育,不是实施控制

不是控制,没有控制,即尊重,尊重孩子的本来样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若把孩子比喻作不断成长的小树,那么如果父母们按照自己意愿,修枝剪叶,甚至是设计好生长的方向,没错,这样的养育方式,你有可能会养出很好看的盆景,但每一棵盆景都在诠释着什么叫着扭曲或是非自然。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斯科特·派克说,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迹,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直至完全泯灭。

如果有足够的尊重,愿意放下我比你大,比你懂等权威式的养育,我们便敢于不对小树实施操控,我们会浇水施肥,至于长成如何,我们愿意去信任,在安全的养育环境下,春来草自发,孩子自然有向上和向善的内在成长动力,会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感官需求,吃什么、穿什么、听什么、闻什么,我们会尽力去协助孩子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思想,包括想法、意识、念头甚至是信仰。允许孩子去经验和探索他的内在世界,学会与自己和与世界相处。

  •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他的人生做出选择,他更感兴趣于哪个部分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

  • 与其操控孩子的成长,不如给予接纳,托马斯·戈登就把这样的接纳比喻为肥沃的土壤,把孩子比喻为蕴含成长能力的种子。他说,接纳就像土壤,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无条件养育,不是带着预设

    为人父母,也是不断看见自我的、面对自我一个过程,稍有觉知,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常带着预设,或说是带着期待在养育孩子,而这些期待和预设往往就是父母们的内在匮乏感的投射。

    我当年没有漂亮裙子穿,所以我希望把孩子打扮成公主;我当年没有钢琴学,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朗朗;我当年曾吃不上美味的食物,所以我要带孩子尝遍美食;我当年没上到好的学校,我拼命想让孩子上名校;我当年曾贫穷过、想尽办法想让孩子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些来自我们自身的投射,我们就会把孩子拉进我们的那个叫做失落或是恐惧的世界里,希望孩子去活出我曾经想要的那个部分,好让我的心多少得到弥补。这个部分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活出自己的样子。

    在我们所在的维度中,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是属于明日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注定会成为过去。纪伯伦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无条件养育,并不是无条件接纳孩子

    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多人的迷思,很多人甚至会把无条件的爱与溺爱混淆,而溺爱不是爱。无条件养育不是放任和溺爱孩子,所以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我们不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但不是说我们就得委屈和牺牲为人父母的需求。 所以从行为层面上来说,无条件养育并不是说要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从情绪层面上来说,情绪没有对错好坏,父母要尽可能地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从意识层面上来说,不管孩子做或不做什么,我们始终都是接纳孩子的。

    比方说,你要休息,孩子却把音乐的声音开得非常的大,这种情况下,你是可以跟孩子来提出你的需求,看看如何同时满足双方;假设孩子因你的提出而有情绪,我们理解孩子的沮丧,不做任何评判;同时,在意识层面,我们知道,接不接受孩子当下的行为并不妨碍我们对孩子的爱。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