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2)

时间:2019-08-21 08:03: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成为母亲之后,每一次翻阅这些照片都有不同的感觉,最初是怨愤,因为那熟悉的生活被小小的宝宝给扔进了无底洞,寻而不得,如困兽般嚎叫;慢慢地变成了留恋,因为那样的日子没有奶粉、尿布、哄睡,以及一夜起床三五次,但心里知道这些都是一去不返,于是心渐渐安定,学习“认命”;再后来,心里生出了微微的满足,偶尔会自问:我曾有过这么美好富足的过往,那我是不是可以毫无遗憾地进入妈妈的角色呢?

这样的转变,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常会给我撩人的声音和微笑。随着被孩子感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我的世界开始翻转过来。

怀孕时还在坚持的开心网“挪车”、农场“偷菜”,被自己当成笑话封存。闺蜜间隔三差五的大小聚会,能爽快拒绝,不带一点惋惜。

周末咖啡馆里泡一天的“私享家”日子,变成门前微微一笑,马不停蹄地直奔儿童用品店。

对自己最满意的是所有转变均出于自愿,而且幸福指数不降反升,这全都因为有一天,孩子天使般的脸触动到了我。

我相信“相由心生”,我知道这张脸会被他的心雕刻出不同的“相”,而我影响着大部分的雕刻质量。

我不舍天使般的脸被烙上各种丑恶的相,所以我欣喜地推动自己生活“画风”的改变。我主动摒弃愤怒、抱怨,转而接受伴随痛苦的升级过程。

当我决定要升级,于是在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我开始看各家育儿书,结果被各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念和做法,搞得晕头转向;接着我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对理论的敏感,去寻找这种说法背后的道理,发现这背后的世界更是色彩纷呈,有的认为孩子生出来是“白板”,有的认为孩子是“带核”降生的,有的认为事出有因,要明“因”才能正“果”,有的认为因果难以辨析,不管“因”照样可以正“果”……经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育儿方法和理念跟哲学史一样,不断推陈出新,关键是“陈”的未必全错,“新”的未必全对,都只是不同角度下的认识而已,这下我更是凌乱了。

经历过一圈一圈的凌乱和归位,我发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还要过孩子这一关,孩子气质、遗传各不相同,用法及尺度就要调整拿捏,怎样用活理论,如同从高速公路修条小路通到自家门口,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我知道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为了孩子的“相”多保持一点天使的模样,我快乐地修炼着,我的目的是接纳遇到的一切,时刻不忘朝着向往的生活点点推进。

by小浩妈妈

故事4:网络世界的“断舍离”

我曾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奴隶”。

早上醒来,手不自觉地拿起枕边的手机,打开微信,循着那一个个红点点,逐个点击,朋友圈、订阅号、微信群,一个都不落下,时而转发、收藏,时而点赞、评论,甚至打开浏览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接着分享,等待评论和点赞……

整个过程不是任务,没有设计,但如行云流水般,不知不觉间将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化于无形。

这样的情景不只在早晨,在睡觉前,在饭后,在下班回来卧进沙发的那一刻,都会自然发生。

可是孩子呢,已经多次想跟我说话,想邀我一起玩,想计划周末去哪里玩……却都被我的“嗯,等一会儿”给打发了。

慢慢地,当我在网络的深海里浮出水面,看见孩子陌生的表情;当我想跟孩子说点什么,却遭遇孩子冷漠的态度;甚至在我极偶然邀请孩子玩点什么的时候,孩子却说你看手机吧……

我开始反思,在手机微信里我究竟获得了什么,那些偶尔的快乐像浪花一样,瞬间来又瞬间走;那些貌似有理的鸡汤好像能安慰心灵,但很快发现其实还不如白开水;那些常让人激动的前沿理念,纷繁复杂,偶遇能感触自己的观点,但终因浅尝辄止而未能纳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回顾自己两年多的微信生活,留下的只是无法追回的时间和泡沫般的欢喜。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