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时间:2019-08-21 21:3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董卿小时候被父亲严厉教育,最近成了一个热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根据我的咨询情况看,现在正当龄的爸爸妈妈们,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他们当年大多数接受的确实是跟董卿类似的严厉教育。

当他们成为父母以后,反倒常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度的宽松教育,有的叫快乐教育,有的叫散养。

我们通过临床发现,过度严厉的教育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度宽松,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危害。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都很焦虑,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都不好,过上好日子、出人头地的路就只有考大学一条。

那时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补课、学钢琴、学各类能加分的才艺的家长到处都是。

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家长大多是骑自行车带着孩子,现在很多都是开车,造成补习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那会儿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家长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

“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

“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

“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 压抑孩子的天性。”

“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

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家长,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家长管得多,或者家长声明不管,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的,却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需要你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

散养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1)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 岁,一个女生,18 岁,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

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家长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

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家长也就没坚持,不学就不学了。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

这两个孩子在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都露出悻悻之色,对当时为什么喜欢,后来又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等等,都记不起来了。

我们现在来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之所至,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家长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家长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

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是训练一个人的过程。

藉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获得时如何不自满, 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自己“一分努力一份成就” 的自信和快乐。

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训练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

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的品质,逐步地在十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

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孩子一次次放 弃才艺的学习,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学、不愿意高考,家长才慌了。此时再回头补课就难了。

正常的社会行为的要求,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对他的管束,不公平。这时即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经做不到了,这会让孩子体验到更深的挫败。

这种没要求的教养,孩子是否感激呢?小的时候可能觉得妈妈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会觉得你并不真的在意我,因为你不操心,无所谓,随我便,你应该尽的责任例如指导、培养等没有尽到。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