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的这些育儿关键点,作为父母的你们都知道吗?(3)

时间:2019-07-17 18:56: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

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Part 5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做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

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

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

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

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

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

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的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故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

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同样做法的。

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