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做好孩子了......(2)

时间:2019-08-09 08:12: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M肯定地点头:“是的,姥姥也没权利要求你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虽然姥姥年龄大了,我们要尊重她,弟弟年龄还小,我们要照顾他,但这一切都是在你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你建议,但不应该强迫你接受。好孩子,现在你还生妈妈的气吗?”

黑暗中,女儿的声音透着一丝与年龄不相符的疲惫:

“我已经不生气了,妈妈。不过,我现在不想做好孩子了,好孩子要这样要那样,太累了。”

M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不由想起姥姥白天对孩子说的话,“好孩子,你是姐姐嘛,弟弟还小呢……”

这话太耳熟了,M就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在这句话里,她做着一个姐姐应该做的事,做着一个好孩子应该做的事。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先紧着弟弟妹妹;成年后,家里有什么出钱出力的事总是自己先上。就连在单位里,每次有什么机会她也习惯了不去争,习惯了先人后己。

那晚,M失眠了。当“好孩子”变成一种约束、一种负担,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她要让女儿做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好孩子”吗?

不,M非常肯定,她不愿意。

当小朋友因为“你的玩具”或“我的玩具”产生纠纷时,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去处理,唯独不该用“你要懂事”或“你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话,来要求孩子做出我们期望的举动,因为那跟成年人之间“你是个好人所以你可以吃点亏”的强盗逻辑没什么差别。

这两年很流行一种说法,说“懂事的孩子都很可怜”“好孩子都不幸福”。我并不认同这种一刀切的说法,它很容易诱导大妈妈,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做好孩子了......(2)(图1)家放纵不懂事的熊孩子。

所谓“懂事”,所谓“好孩子”,严格来讲都是在形容一种品质,并不等同于具体的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因为一个孩子做了什么事而夸赞他懂事,但不能因为他懂事就要求他一定要如何做。

面对孩子的纠纷,人们喜欢把“分享”挂在嘴边,事实上有太多人都误会了“分享”的意义。“分享”不等于“让与”,“分享”是自发的、主动的,“让与”却很可能是不情愿的、被迫的。

当孩子真的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并能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成年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强制要求孩子分享,会给孩子带来被忽略感,以及与自己物品的剥离感。当一个孩子不能够确定“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支配权”,那这个孩子就很难懂得“不是你的东西,你无权随意拿取”。

一位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老师曾这样告诉我,

生活中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了还是喜欢翻别人东西,甚至随便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幼儿期的物权意识没有发展完善。

我们都希望看到孩子表现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然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孩子能在帮扶弱小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

最后还有一点,请告诉孩子,如果有些事是你帮不了的,那也没关系,不是你的错,因为谁都没权利强迫你帮忙。

一个懂事的朋友,是家里的老大,“你要照顾好弟弟妹妹”“遇到事情要先想到家里”“你应该多干一点,谁让你是姐姐呢”……从小到大,她听到的总是“付出”“忍耐”“让步”,所以她的世界里没有“自己”两个字。

恋爱时,她也是圣母心爆棚,觉得爱就是“付出”“讨好”“顺从”“理解”,男友和准公婆说“婚礼太麻烦了”她就不要婚礼;男友和准公婆说“结婚后住一起有个照应”她新婚就选择和老人住在一起;她很爱吃娃娃菜,但公婆一说“自己在家做”她便迎合着点肉菜了……

任何一种爱,都不可能永远单方面的付出,当委屈越堆积越多,她开始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来挽救自己。渐渐地,她明白了症节所在——家人之所以轻视她,根源就在于她根本一直在轻视自己啊!

她永远记得自己在全家聚餐时说出“凤凰玉米羹”“蒜蓉粉丝娃娃菜”“现磨豆浆”这三个菜时,公婆以及老公惊讶的眼神,老公直接脱口而出:“你没病吧?疯了吧花26块钱点一盆玉米粥,这仨菜在家15块钱就能做,在这里要六七十,多浪费钱啊!”她抵挡住内心的忐忑,回答道:“但是这我最喜欢吃的,吃饭吃的是心情,如果这么算,这一份红酒鸡翅在家也能做,20块钱足够了,在这里却要48块。”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

易优模板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