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知识大全之和姓(2)

时间:2019-09-07 13:42: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受和,就是御厨史、亦称内膳令,为两周时期设置的官吏,专职掌管君王、王妃、太子们的膳食,并负责君王进膳前的口味品尝和安全检查。受和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君主亲信中的亲信担当。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受和,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馐之割烹煎和之事。”

  在受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受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是为宋穆公。

  子和执政九年(公元前728~前720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

  子和逝世后,子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

  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和氏与穆氏、戴氏同宗同源,和氏读音作hé(ㄏㄜ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

  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  和姓郡望西陵郡和姓郡望西陵郡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典籍《韩非子》中记载,卞和有识玉之能,在荆山得到一玉璞(含玉的矿石),便去献给楚厉王熊眴(楚蚡冒)。楚厉王找来玉工鉴别,那玉工说:“这是石头”。因此卞和就犯有欺君之罪,被斩断左足。

  到了楚武王熊通即位(公元前740年),卞和再次献玉,楚武王也同样招来玉工进行鉴别,那玉工仍说是石头,结果卞和又被斩去了右足。

  后来楚文王熊赀即位(公元前689年),卞和抱着玉璞恸哭于荆山下,世人传说纷纷。楚文王得知后,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

  楚文王并没有象楚厉王、楚武王那样不加检验就随便定论,而是招来玉工剖开玉璞进行验看。剖开一看,果然里面是天下无双的宝玉。楚文王遂称其为“卞和玉”,令人将此宝玉制作称一块璧,称做“和氏璧”。卞和也以觐献之功被封为零阳侯。

  后来,在史籍《史记》中所记载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至今,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的巡检山区仍有个著名的“玉印岩”,相传其为当年卞和得玉之处。

  在四百六十年后的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8年),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始皇赢政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卞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huó(ㄏㄨㄛˊ),今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

第六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素和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

  素和氏,本为代北鲜卑族复姓,东汉桓帝刘志时期北方鲜卑部落联盟大人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的汉化改革捉称中,奉旨改汉姓为和氏。这支和氏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第七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布尔图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百家姓 和姓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