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名称及字辈起名

时间:2019-09-19 20:30: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家谱的名称及字辈起名

  每个姓氏的大家族都会有一本族谱家谱,这个家谱里记录的是这个族里每个人的名字生辰、已故人的去世时间、每一辈名字的字辈等等。说到字辈可能有的省市朋友就不太清楚了,因为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取名会依照族谱上的字辈来给自己的后辈取名字,而这个字辈就是我们名字中间的这个字,只要是同代出生的中间那个字辈都一样,以此区分长幼。

家谱的名称及字辈起名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家谱,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较多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大同宗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通宗世谱、统宗略谱、联宗统谱、总谱等等。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还有一些家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谱的名称上,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还有一些谱名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代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 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期陆机《文赋》中 “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而命名。像这类取名方式,在家谱中并不常见,一般还是采用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

  通谱类家谱简称统谱,又称会通宗谱、统宗正脉、统宗世谱等。通(统)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国内或世界各地的同族各宗支通汇于一的宗谱。正如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编修的《新安黄氏统谱》的“谱例”所说,“会通之要,所以审迁派,究源流,归万殊于一本也。”明景泰二年(1451年)《新安程氏通谱序》亦载,“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通谱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长期和平环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家谱。明代凌迪知纂《万姓统谱》,旨在“联天下为一家”,以黄帝为万姓之祖,收录姓氏3700多个,就是由这种统宗世谱发展而来的。当代,杨青先生主编的《中华杨氏通谱》则试图尽其所能把世界杨姓族谱汇编为一。

  派语:也称字辈,是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的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字辈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来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例如:清朝王室自康熙开始,规定按以下字辈命名。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家谱 字辈起名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