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2: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

时间:2019-08-04 23:2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当小孩子因生气而大哭大闹,

我们是该管教,还是包容?

传统做法不愿意让孩子哭闹,

怕他养成依赖哭闹的坏习惯。

但当代流行理念说要充分接纳,

说哭闹如果被包容,会恢复得快。

那么到底该包容,还是不包容?

包容会不会演变成纵容坏脾气?

【经典说】

《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悲伤、恐惧、愤怒、快乐、惊讶和厌恶,更为复杂的情绪,比如罪恶感、嫉妒和骄傲,是这些基本情绪的微妙变化、加强和混合的结果。

幼儿很难学会处理困难的情绪,比如嫉妒和自轻,因此,他们在感到无助和不被需要的情况下,常常做出愤怒和痛苦的情绪反应。


我们不能回忆起早期经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而只是在有意识的回忆中消失了。

儿童早期阶段应对日常生活的策略建立在他们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格哈特描述了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脑构建自我以及设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周围成人不断的支持和帮助下,儿童也学会去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非常强烈(有时候甚至可怕),但成人的容忍和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意识到感受是可以容忍的,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之前,非常关键的是,首先要承认他们的真实感受。一个生气的小孩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愤怒能被人理解,即使自己的行为并不受欢迎。

成人要帮助儿童理解:情绪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如何解决。

如果孩子的愤怒或伤心(也包括快乐和喜悦)不被承认,那么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糟糕的”,而没有意识到成人不喜欢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

成人在帮助儿童管理情绪方面所做的努力,能够帮助儿童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晴妈说】

对于“情绪爆发”要不要包容,

其实要看要包容的是哪一部分。

还是要回到基本思维回路:

在“认知-情绪-行为”的链条中,

我们要弄清楚是哪里出了问题。

链条中,最难处理的是前半部分,

“认知-情绪”环节出现偏差。

就是一个人看待事物出了偏差,

导致他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像慢性病,

情绪会反复爆发或者经常性抑郁,

这需要对情绪本身进行医治。

这种情况我们在后面再慢慢说。

但生活中经常遇到偏差问题的,

是链条后半部分:“情绪-行为”

也就是说,情绪本身很正常,

只是用不合适的行为方式表达。

这种情况就不需要更改情绪,

只是对行为加以约束就足够了。

什么叫“正常的情绪”呢?

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反应。

生而为人,我们烙印七情六欲,

愤怒是因为遇到挫败、不公正,

悲伤是因为面对失去、感觉弱小,

所有这些,都并不是错的、恶的。

任何人都有权利生气、悲哀,

有权利惊恐,有权利羡慕嫉妒恨。

为何不能生气呢?当然可以生气。

只要不以此伤人,就可以被允许。

我们怎么知道情绪是不是正常呢?

对于成年人,确实有一点困难,

我们时常见到“拧巴”的情绪,

表面上是不屑,实际内心是羡慕。

但是所幸的是,孩子都很通透,

当他呈现情绪,是真的那种情绪。

当他气得不行,他是真的生气。

当他悲伤挫败,他也不加以掩饰。

这些情绪本身都是正常的人性,

所谓父母包容,就是包容此情绪。

那父母不应包容的包括哪些呢?

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一些行为。

孩子有任何情绪都可以包容,

不意味着包容孩子的所有做法。

小朋友可以嫉妒,但不能乱打人。

父母很容易对此有所控制。

对情绪包容,对行为加以管束。

任何感受都可以,但不可害人害己。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刚好相反:

对行为易妥协,对情绪大加管理。

其实父母为什么不允许有情绪呢?

已经管束了孩子的行为,

还不能允许孩子表达不满吗?

孩子的自我受阻,当然有理由哭,

父母对这种情绪加以包容,

孩子更容易恢复,接受行为教导。

就像行为分支所说,我们希望的,

是孩子能动用智力,找到好的方式。

情绪本无错,只是需要行为的转化。

我们可以把愤怒变为改革的动力,

也可以把嫉妒变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对孩子也一样,最终需要一种升华。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教育 情绪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