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儿富养女?别再错下去了!

时间:2019-08-12 08:4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穷养儿富养女”恐怕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相对很深入人心的古训之一。古人认为,男孩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需要“穷养”来磨砺心性。女孩则最好成长为一名大家闺秀,需要“富养”来帮助她提升见识和气质,这样长大后才不会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

这种认知即使在现代中国,也被无数家庭奉为圭臬,赞叹祖宗智慧深沉,充满哲思。即使有存疑、反对或者不认同的,总会有其拥趸举出各类理由来反驳。比如说,不要狭隘地理解“穷养”和“富养”的意思,又或者大谈如今社会上,男人确实比女人承受更多的压力等等。

所以在此我换种说法:“穷养儿富养女”是一种不完全科学的教育方式。下面,分享三部分:

一.为什么“穷养儿富养女”不科学;

二.金钱观在教育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三.教育上比金钱观更重要的是什么。

1科学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

“穷养出来的男孩会刻苦勤俭,形成坚毅的个性;富养出来的女儿见多识广,更具风范。”是“穷养儿富养女”的核心理念。

然而事实真的符合这种传统认知吗?其实不然。

很多男孩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施以穷养的方式,从小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时常被同龄人嘲笑和排挤,逐渐形成自卑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无法理解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成年之后,不仅和父母关系冷淡,一旦有了金钱,就会报复性地花销,以此来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

而被施以富养方式的女孩,也不见得人人都出落成父母心中大家闺秀的样子。因为金钱来得过于容易,从小生活条件过于优越,踏入社会后方才发现缺乏独立能力。不仅对于花花世界没有足够的抵抗力,相反养成了依靠他人的习惯,更容易被能提供优质物质条件的另一半所吸引。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究其原因,“穷养”和“富养”这种粗暴的二元划分教育方式,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即无论孩子性别如何,他们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男孩和男孩之间差别巨大,女孩和女孩之间亦如是。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在于,要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和发展。除了性别之外,孩子的性格秉性相差巨大。如果孩子本就不太自信,还苛刻地穷养,自然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而如果孩子本身就习惯大手大脚,还继续选择富养,无疑是助其变得骄奢。

所以,穷养或富养绝不该成为培养孩子的切入点,二元论、非 A 即B 的划分,并不是对待教育的好方法。根据我在剑桥和 Huppert 教授、 Anderson 教授的研究,从包括自信、抗逆、乐观、意义、成就、人际关系等这些多元角度培养孩子,才是根本。

2尽早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是重要的

现代社会让不同阶层的孩子可以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带来一定问题。即使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淡化学生之间的贫富差异,但依然阻止不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来攀比。

如若一个穷人家庭,拼命富养女儿,给其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条件,就能培养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吗?现实地讲,穷人家庭的穷其所有,在富人家庭面前依然捉襟见肘。越是给女孩提供“优质”的条件,越是让她发觉自己和真正富有家庭的差距。

相比穷养和富养,为孩子竖立健康的金钱观更为重要。

心理学家 Hibbert and Beutler 的研究证明家庭对开销的谨慎以及平衡,比如按时付费交款等等,对于互相尊重,自我价值都更好,相反家庭对于开销和金钱不谨慎,无计划,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都没有帮助。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孩子从 3 岁起就对各种物品产生欲望,而家长的合理的控制,比如什么时候同意买,什么时候拒绝买,对孩子自控力的建立(boundary setting)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如何控制欲望,以及用自身努力去完成想要的,都有很大关系。

另外也有不少研究文献也提到说,应该提倡孩子在家中拥有自己的“小基金”,参与到家庭金钱支配中,提早就有一个意识在,而且青少年时就有对于金钱处理的经验,长大之后对于金钱的管理才会准备好,更合理。

如果是富人家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让他们明白,父母的钱也是来之不易。家庭富足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更要通过教育,让他们正视金钱。良好的家教,应该既能让他们认清金钱的力量,同时不被金钱所腐蚀。金钱需要通过劳动去获取,即使对方没钱,也不能轻视对方,是需要及早传达给他们的道理。

而穷人的家庭,既不要强装富裕,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倒苦水。要让孩子相信,美好的明天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通过父母的给予。与此同时,可以鼓励他们多与家境良好的孩子多多交往,在与不同阶层的孩子交往中,建立自信,不被金钱所动摇。

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有不同,家长需要认清客观事实,根据自身条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针。无论是穷是富,都不应该让孩子沾染成年人世俗的眼光。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教育 育儿经验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