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感受的“意外收获”

时间:2019-08-13 09:4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1

说实话,我对于女儿感觉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小时候的自己曾经有很多委屈,没有大人理解和回应。自己长大了,从事心理学工作,开始个人成长之后,自我疗愈,这个过程很艰难。因此,在孕育女儿之初,就不希望女儿跟我一样,内心有很多情绪的积累,但我并没有刻意的培养她的什么能力,不过在众多亲友的眼中,她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同龄孩子中的确都非常好。两岁的时候,不但可以流利的与成人交流,还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预测未来她应该是情商不错的小姑娘。

美国心理学家萨洛韦定义情商为这五个方面: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通过对情绪的把控激励起做事的动力;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蒙特梭利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孩子情商的发展,更是没有一样会离开感觉。

女儿刚刚两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很伤心的哭了,她看到了之后马上过来用小手给我擦眼泪,说:“妈妈不哭,喜欢妈妈。”然后坐在我怀里继续玩她的玩具。

我真的特别欣慰,首先她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并能够主动安慰我,最重要的事她依然快乐的玩着自己的玩具,这要是小时候的我,看到大人哭了,自己肯定就不敢玩了,会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

刚刚两岁的她不但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够洞察妈妈的感受并安慰妈妈,应该跟我之前做的这些工作有关。

首先在她小的时候,我较多的帮助她了解对物品的感觉,并及时的在当下描述出来。比如在她几个月的时候,面前有一个热腾腾的馒头和一个凉凉的黄瓜的时候,我会在她摸馒头的时候不断的说热,在她摸黄瓜的时候不断的说凉;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她拿起一个石头往嘴里塞,我会抓住时机告诉她,硬硬的石头,再从随身带的玩具里找出一个海绵材质的让她咬或摸,然后说:“软软的。”

通过上述的方法,帮助她建立起对物品的感受。当然,这个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对她内在感受的接纳理解与共情。

2


重要的自体客体经验


自体客体经验是自体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摔倒了,感觉到疼,但是孩子不会说话,无法表达,妈妈抱着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疼了。”孩子是自体,妈妈是客体,体验是自体感受到的,却是客体表述的。

当孩子内在的自体体验,被妈妈这个的客体理解的时候,孩子内在是安定的、欣慰的、愉快的。对于婴儿,母亲的冷漠对于其来讲是创伤性的,就是因为几乎没有自体客体经验,这是很可怕的。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孩子的自体客体经验被家长给扭曲了。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自体客体经验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大家长会分辨一些感受,喜欢孩子笑,开心,却不接纳孩子哭,不愿意面对孩子疼。

在社区医院每次打疫苗,都能配到这样的家长,针头扎进孩子胳膊,孩子哭了一下,家长马上说:“不疼不疼”,孩子更大声的哭了。家长继续说:“男子汉不哭。”孩子哭得更大声,家长很不解,怎么越哄这个孩子越哭呢?

事实上,孩子后来已经不仅仅因为疼而哭,而是为了向家长证明自己疼而哭。明明就是疼了,你们为什么偏偏说不疼呢?

如果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体客体经验总是被歪曲,则很可能影响他的自我价值!

我认识一位咨询师朋友,她非常的沉稳,非常的踏实,从不张扬。在我眼里她有很高的水平的时候她自己还是没有自信,没有底气。在她的记忆力,她小时候每一次洗澡,都感觉那个水很烫,但是她的妈妈永远都说不烫。当然这种事情会有很多,因此她就经常自我怀疑,我感觉烫,妈妈却说不烫,这个水到底烫不烫,我的感受是不是对的?

当母亲给到一个孩子的回应总是跟孩子内在真实的感受是相悖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感。或许这个妈妈真的感觉不烫,因为孩子和大人对烫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也或许妈妈明知道水是烫的,希望女儿顺利把澡洗完,不承认水烫。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为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做父母的都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你觉得水烫是吗?的确,是有点烫。”或者说:“你觉得烫,可妈妈觉得不烫,不过咱们对烫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人更耐热一些。”不因为大人主观的感受否定孩子真实的感受。

3


知道了这些,我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大部分是这么做的。

她摔倒了,我会抱着她安慰,妈妈知道你疼了;打预防针之前,我就提前告知她,待会打针可能有点疼,疼了你就哭出来,反而她很少哭,哭了也是哭一两声就好;游乐场她想玩器材,别的小朋友当时不离开,我会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玩,不过我们得等小朋友玩完再玩。

正因为我对她感受的接纳和尊重,她平时很少哭又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很多时候恰恰就是大人们期待的通情达理!

比如我要上班,女儿说:妈妈你别上班,你陪我去公园吧!

我说:好。

到了公园她说:妈妈你别上班,陪我玩沙沙吧!

我蹲下来陪她玩,以为她不会轻易让我走。当我弄第四下的时候,她抢回了铲铲说:“妈妈,你别弄沙沙了,你去上班了。

有一次奶奶要带她去小朋友家玩,

她跑来找我说:“妈妈,你去萱萱家吗?”

我:“妈妈去不了”;

女儿:“妈妈,你和我一起去吧”

我:“妈妈也想陪着你、可惜妈妈有工作”

女儿:“妈妈,那你在家等着我好吗?我一会就回来,我走了,拜拜!”

她也会用不通情达理的时候,但是每次僵持过后自我反思,孩子不讲理无理取闹,多数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她的感受。

孩子就是用父母对待她的方式在对待世界。如果孩子成长历程中大多时候能够及时关注共情孩子的感受,还用担心孩子不通情达理吗?孩子蛮不讲理的时候,恰恰是因为家长太爱讲道理,而忽视了理解并共情孩子的感受!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