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婷: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3)

时间:2019-08-13 10:4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3. 父母有了情绪怎么办

刚才我们讲了如何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但真正地育儿难题常常不是孩子的情绪问题,而是我们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我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做家长的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又怎么要求和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呢?!所以,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可是,父母也是人,难免都会有情绪,大人有了情绪怎么办呢?

首先,来剖析一下,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生气?

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生气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大半夜的非要出去玩,不让动的东西非要去动,哭闹起来怎么都哄不好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觉得我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坏脾气的娃,小小年纪就开始和我对着干了,长大还得了?···

为什么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会触动家长的情绪神经?父母的这些情绪常常来自于对孩子行为的不恰当的认识和解读,还记得刚才我们提到的认知影响情绪么?有些时候,父母如果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和他的年龄阶段相符的,父母就没有那么恼怒了。

(1)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

其实孩子一直遵循着“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儿”的原则,父母有时候对孩子的要求超越了他的年龄。孩子很少故意做出不良行为,成年人对孩子行为动机的解读通常反应的是大人的看法。比如3岁的孩子的大脑对于外界刺激正处在非常敏感和好奇的状态,探索是他的天性,探索对于他大脑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父母带着孩子去超市的时候,孩子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那么多丰富的色彩,就像进了迪斯尼公园一样兴奋,如果要求他老老实实地牵着父母的手,跟着大人走,这对孩子来说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如果孩子因为他的年龄或性格特点而受到惩罚的话,也是不公平的。大人通常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对孩子来说,探索、玩耍就像父母认真工作一样重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他们需要通过玩耍来学习和认识世界,他们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环境,设置合理的界限,在安全的环境、规则和界限的保护下进行探索,而且孩子会不断接近和挑战这些界限,来确定这些界限是否不可动摇。所以,孩子在做一些探索行为,显得“不听话”时,父母先别生气,那可能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行为。父母真正的任务是预防、警觉,并快速反应。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做了预防,就能避免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在提供给孩子探索的环境里,需要把不想让孩子碰的、危险的东西放到孩子看不见、够不着的地方,把尖利的桌子椅子的边缘用柔软的材料包起来等等,都能预防孩子做出危险的行为。如果孩子挑战父母设置的界限时,父母要温和而坚定地制止而不是惩罚孩子。比如,一旦孩子跑到了马路中间,父母快速要把孩子抱回来,告诉他,马路中间很危险,父母会很担心。

(2)难以接受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还有的时候,父母受不了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觉得孩子有情绪说明孩子脾气坏、性格不好,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觉得自己不是个好父母。其实这是很用心的父母才会有的烦恼。前面已经说了很多,所有人都一样,有什么样的情绪都是可能的。很多父母想让孩子只有好情绪而没有坏情绪,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误区。

孩子不能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也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和阅历和经验有限,在这方面,孩子是需要父母去教的。尝试把孩子看作是需要帮助的,而不是有问题的。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那些在大人看来不好的行为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暂时的表现”,如果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各种负面感受,这样的话父母就会对孩子少生一点气,少一点训斥多一些耐心和关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父母生气了该怎么办

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在养娃的过程中,脾气再好的父母也难免会有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父母在生气的时候,请记住一点,不要把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教育孩子混为一谈。当觉察到自己生气了的时候,父母需要想办法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和孩子交流。因为在生气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指责、说出过激的伤人的话语,或陷入亲子大战之中。此时我们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以及做判断的部分——前额叶皮质正处于“离线”的状态,没有前额叶皮质的作用,我们不能够清晰地思考,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愤怒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当我们火冒三丈的时候,孩子也会这样的,反之亦然。父母在生气的时候,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离开“火山口”

如果可以的话,父母需要离开愤怒的场景,退出亲子之间的冲突,不要让情绪和攻击愈演愈烈。当你跟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先回我的房间冷静一下。”这也会给孩子一个情绪调控的良好范例。

(2)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以花一些时间,比如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者用深呼吸、数数的方法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

(3)寻求和孩子平静地沟通

等我们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家庭教育 教育反思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