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妈妈”到底会不会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2)

时间:2019-07-25 08:2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但是,罗马尼亚孤儿院的条件是非常恶劣的,这些孩子长期被忽略、身体虐待、性虐待,“照顾”他们的人长期给他们使用“药物”,让他们更乖更好控制……因为有这样特定的背景,很多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随访。

有追踪研究发现,发现这样一个结果,孤儿院里的儿童日后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概率为10%,高于普通儿童群体。于是这种极度剥夺和病态的孤儿院环境被很多人引申,认为所有的孤独症都是父母的冷漠养育造成的。

我觉得这个研究确实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养育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大家可以在想想,如果真的只是养育环境是造成孤独症的唯一因素,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孤儿院里的儿童,仍然有90%不会患孤独症?

此外,研究者后来随访发现,这些孤儿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孩子,他们虽然有社交障碍和情感互动的核心表现,但是他们在行为表现特征上和我们通常诊断的孤独症的孩子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我们都知道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病例并不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在研究病因时很多人会考虑细分亚型研究的原因。而且,如何控制孤儿院和正常家庭中除了养育互动以外的环境因素干扰,也是对比研究中的难题。

所以拿这种环境里的养育特征泛化到正常家庭的养育模式,是不合理的。如果说孤独症谱系是一头大象,我们现在在从不同角度去摸这头象,我们有点像盲人摸象,并没有摸到完整的大象。

科学研究,应该不惧根据现象做出假设,但是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用靠谱的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证实或者排除假设。而不是,有了某个假设,就大肆宣扬和否定其它假设和可能性。

(2)具体的环境因素研究

一些研究发现了孤独症和一些环境因素的关联。之所以说关联,是统计学研究发现两者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并不能严格判断因果关系。比如,某个环境因素的增长与自闭症发病率的增长有关联,但是这种关联的时间顺序如何?两者之间有没有其它没有考虑到的中间因素在实际起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不清楚的。

目前,这些因素包括:妊娠糖尿病、父母亲的生育年龄、孩子出生时的损伤或者缺血并发症等。这些因素是有追踪研究以及meta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后的结果,并不是单一研究。

当然,之前大肆流传的疫苗、水杨乙汞、妈妈吸烟已经被重复性研究证实和孤独症没有相关性。

(3)孤独症患病率的全球快速上升

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全世界的孤独症发病率全面快速上升(我最近发表的一篇JAMA统计的美国2014-2016的患病率是1/41),很多人都知道,这绝不仅仅是孤独症的遗传因素可以解释的。要知道,因为我们人类的基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突变和变异不会如此短时间内大规模发生。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孤独症患病率的快速提高还有几个明显的因素。比如,社会认知的改变。我们可以想想在咱们中国,10年前知道自闭症的人和现在知道自闭症的人,数目会相差多大?

我6年前在国内儿童医院上班,很多家长带着4、5岁的孩子找我的时候,都只是说孩子语言发育落后。如果我告诉他们孩子是孤独症,他们表示完全不知道孤独症是啥,只是觉得“贵人迟语”。现在我做在线咨询,却经常有家长在孩子1.5-2岁不说话的时候来问我,孩子是不是孤独症。

在美国也是如此,奥巴马医疗福利实施之前,大家发现很奇怪的现象:美国白人种族的孤独症发病率比其他种族要高3-4倍,最近这些年这种种族差距还存在,却在逐年缩小。这同样一方面是认知的改变,同时还因为由于保险福利的实施,更多的人能够去看到专科医生,给孩子准确的诊断。

除了社会认知,诊断标准的变化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比如,以前多动症和孤独症是不允许同时诊断的,但是DSM-5改变了这个规定,孤独症可以和其它诊断同时存在。这也纳入了一大批的孤独症病例。

同样,社会福利政策的改变。以前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孩子是孤独症,或者孤独症的孩子经常被认为隔离,甚少进入公众视野。但是现在各国针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政策,让很多的父母更加愿意带孩子去做评估,以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干预。

举个例子,在美国很多州,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父母可以选择不同的干预方式,可以让孩子去机构免费训练,也可以父母学习以后在家里训练孩子,而政府给父母发工资。而且据我所知,咱们中国的孤独症福利政策也在铺开,比如在广州如果孩子诊断为孤独症,这个家庭每个月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