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家谱辈分排列_孔姓各地家谱大全(11)

时间:2019-11-13 18:39: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其用心可谓久远矣。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五代残唐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孔末原是孔府的洒扫户,仆随主姓而姓孔,兵荒马乱之中,“承五季之扰,杀圣人子孙几尽”,年仅9个月的孔子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在外祖母的拼力救护下,得以生还,直至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重新加封孔仁玉“文宣公”,才使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仁玉被尊称为“中兴祖”。自此,孔仁玉的后裔称为内孔,而孔末之后称为外孔,两者并非同祖同宗,其后代永为世仇。   孔氏宗族还有南宗、北宗之分。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连年作战,中原被金人占据,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继续袭封衍圣公,是为南宗。与此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孔璠三子孔(左扌右思)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从而出现了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别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的情况。元统一中国后,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为由,让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许,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确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有起而争论者,将会制以“不忠不孝”的重罪。从此结束了南北两宗并存的局面。   

为了把居住分散、血缘亲疏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孔氏家族非常重视纂修家谱,并为此规定了严格的家谱条规,违者将被除籍。因此,孔氏家族的家谱在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堪称私谱之冠。   

宋以前的孔氏家谱只收录直系长子长孙,北宋始合族修谱,支庶兼采,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大修谱时,将家谱由“笔抄”改为“刊印”,并规定每60年的甲子年一大修,每30年的甲午年一小修。孔氏家谱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的。   修谱时,孔府要先行条规、榜示,制定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并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入谱手续和考察十分细密,格册装订考究。谱成后还要举行告祭仪式,宴犒有功人员等。除合谱外,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所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严防外孔的滥入。

孔姓家谱字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孔姓家谱表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