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宝宝分享,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吗?没那么简单!

时间:2019-07-29 18:06: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前阵子,我看到马伯庸的一条微博,挺有意思。

马小烦常和小区里的同龄宝宝一起玩,大部分陪同的大人会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把心爱的玩具给其他宝宝玩。不知何时起,宝宝们开始说类似「这只蚂蚁被鞋子分享了」、「我的腿摔倒了很分享」的话,大概是某个宝宝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利益受到伤害,并把这个用法迅速传遍整个宝宝圈。

不知道亲王写的是真事,还是故意写出来讽刺一些成人在教孩子「分享」时不顾孩子的感受,以至于让孩子认为「分享」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的事情就是「分享」。

其实,我们不能指望一两岁的孩子会自觉分享,或者理解什么是分享。而且教孩子分享,也不是让他们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么简单。我们孩子幼儿园经常说一句话,叫做:分享是关爱 (sharing is caring)。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与人的社会认知发展是相关的。所以,在孩子学「分享」这件事上,也不能拔苗助长。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各年龄段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然后按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启发他们去观察、思考,作出决定(比如是否分享、怎样分享)。



要不要分享?先考虑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

不要随意给宝宝贴上「小气」的标签。

0-3岁以内的宝宝 往往不能理解什么是分享,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我在玩的东西就是我的」,或者「我想要的东西也是我的」。他们也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心情。所以,如果强行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把正在玩的东西给别人,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并且不喜欢这样强行「被分享」。

3-4岁的孩子 能够开始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让孩子想一想:别人这样对待你(比如一言不发把你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你是什么心情(比如你会生气吗)?现在你这样对待别人(比如把全部小车拿到你这边,不让别人碰),别人会是什么心情?他们往往能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而且,他们也开始理解什么是「轮流」。但他们克制冲动的能力还是很差,所以即使孩子理解需要轮流玩一样玩具,仍常常会不耐烦地等待,甚至哭闹,或上去拿别人手上的玩具,这些都很正常。父母不要给孩子贴个标签,说他们「小气」。

4~7岁的孩子 能够理解什么是分享,经过成人的指点,也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他们也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可能不一样。但是,经常他们还是忍不住以自己的想法为重,看问题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所以,经过提醒,他们愿意分享,学习分享的行为。不过,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对他们的分享行为要有现实的期待,不能要求过高,特别是不要随便评价他们,说他们小气或不懂事,这对孩子培养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没有益处。

从被分享到主动分享,父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帮宝宝弄明白,Ta有权分享什么、该怎样分享

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他们需要明白,他们不是世界中心。有时在公共场所玩一些玩具,不能不顾是否还有其他小朋友在等着而自己一直占着。特别对于孩子来说,要交朋友,要和别人一起玩,分享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技能。但孩子学习分享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练习且多管齐下。

父母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父母或周围的人要注意以身作则。因为观察和模仿是孩子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父母有时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孩子吃,把好玩的东西分给孩子玩。孩子都看在眼里,很多时候也乐意模仿。如果孩子把吃的东西分给我们,我们就欣然接受,并且说:「谢谢你和我一起吃。」

有些成年人在孩子分给自己东西时,接过来以后又还给他;或者和孩子逗着玩,向孩子要东西,然后又还给他。这些做法让孩子很困惑,他们会以为:我给别人的东西,都要还给我。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父母就不能怪他小气或不分享,因为父母没有帮助他明白什么是分享。

帮孩子分清「你的东西,我的东西」

我的孩子2岁时去幼儿园,最先学会的几个英语单词里有一个是「mine(我的)」。在群体里,必须要学会用这个词。不过即使他们会说这个词,有时也并不明白它的含义,他们常常会觉得「我看到的/我想玩的东西」就是「我的」。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你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并且尊重他们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够对自己的东西做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步明白什么是主动的分享。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 亲子教育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