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管越调皮?这才是管教孩子的正确姿势

时间:2019-08-11 19:45: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知乎上有个著名的提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其中,有两个答案都获得了高票:

一个是孩子爹作答的,他说不吃就饿着,到下一顿饭点儿才给吃,我的孩子现在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根本不用我们操心。

另一个则是少年,他幽怨地诉说,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错过饭点,无论怎么哀求都吃不到饭,我感觉父母不爱我,甚至还因此出现了很多心理障碍。两个答案都有数万的支持者。

该不该惩罚孩子?如何惩罚?争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惩罚”的定义。

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玛尔女士在《魔法岁月》一书指出:惩罚是"给予教训"或"纠正行为",但“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所以当你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坏心情时,请不要惩罚孩子,因为你很有可能只是在报复。

什么才是最合理的惩罚

检验一个方法是好是坏,要看究竟能让孩子从惩罚中学到什么。询问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管用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总能管用那么一会儿,但时间长了又会忘“。

本来是想通过“打”来给孩子一点“教训”,但不知何故,这“教训”就像灰太狼锅里的羊,总是留不住,这就牵扯到“良知”的概念。所谓良知,就是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行事。想想孩子的调皮捣蛋,是不是都发生在你不在场的情况下?

孩子良知的建立是有年龄基础的,3岁开始萌芽,6岁以后逐渐成熟,12岁到青春期基本稳定下来,之后的人生都在不断地修正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能够发挥作用的显然就只有孩子的童年阶段。

塞玛尔说,如果孩子不敢做某件事情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那么以此为基础的良知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他只要确信自己能够逃脱惩罚就行了,甚至还可能为了实现某种快乐,而自愿接受惩罚。比如,有的孩子明知吃糖会挨揍,但还是抵不住糖的诱惑,因为他在权衡“吃糖的快乐”与“挨揍的痛苦”,他可能会想,反正先吃着,大不了挨一顿打。而在父母看来,孩子的行为就是在“找打”。

所以,回顾一下你所采用过的惩罚方法,是否会对孩子构成巨大的威慑。如果是,立即停止,再试试其他更有效的办法。

怎样的惩罚才有效?

《魔法岁月》中有个这样的例子:

一个孩子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在家中烦躁不安,抢妹妹的玩具,关掉父亲的电视,被责备后变本加厉,吵得家人不得安宁。最后她得到的惩罚是父亲要求她回到自己房间去,当她觉得能控制自己时才可以再出来。

这个惩罚的逻辑是:当她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定会骚扰大家的话,她就必须离开大家,直到她可以重新控制自己,大家才欢迎她回来。

这是一项合乎逻辑又强度适当的惩罚措施。但很多父母可能会存在以下误区:

1惩罚强度不适当

如果父亲要求她回到自己房间,到晚饭时才能出来(假设还有三个小时)。这样,孩子就得在房间里煎熬几个小时,她可能会深深地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样,她可能会想象如何反击,而不是懊恼自己刚才的幼稚行为。

所以惩罚一旦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就毫无益处。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驱逐”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算过长了。在这个案例里,父母交还给孩子一定控制权,她感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时,就可以回来。

2不分时机和场合,一味讲道理

有些父母喜欢刨根问底,要搞清楚孩子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然而问题是,孩子失控时,是没有足够理智来澄清误解,评估自身行为的(何止是孩子)。只有当孩子的情绪恢复稳定时,家长才可能追问原因。

3以剥夺孩子最在意的事情作惩罚

比如今天不准她玩心爱的单车了,但单车和孩子当天的失控行为毫无关系,这一种报复行为,并不是孩子行为不当导致的合理后果(如果他是骑车时违反了安全规定,那这就是合理的)这会加深孩子内心的不公平感。这时,父母不过是随意捡起一件武器与孩子作战,赢得了一场无效的战争。

4给孩子奖励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教育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