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外面东西”,被爸妈发现了该怎么办?

时间:2019-08-04 14:51: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孩子偷拿外面东西……”被爸妈发现了该怎么办?说真的,当你发现孩子私下拿了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时,你会是个啥反应?

问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昨天,邻居朵朵奶奶拜托我们帮忙看会儿朵朵,老人家有事出门,不方便带朵朵,又担心朵朵一个人在家不安全。

跟小小樱疯玩了一下午,奶奶来接的时候,朵朵依依不舍地跟小小樱告了别。

收拾东西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小小樱很喜欢的那个长耳朵兔子怎么也找不见了。

我一边哄着小小樱睡觉,一边仔细回想到底有可能丢在什么地方。这时,门铃响了。

开门一看,朵朵奶奶带着朵朵,拿着一个兔子玩偶,一幅又生气又羞惭的样子,说:

“哎呦,错眼儿不见朵朵就把您家这兔子带回家了,真不好意思。”

然后一转头就训朵朵:“快跟阿姨道歉!你这是干啥?!说‘对不起’……怎么能拿别人家的……”

怕老太太口不择言给朵朵贴上“偷”的标签,我赶紧打断她,把朵朵奶奶和朵朵一起让进屋。坐下来,安顿好眼泪汪汪的朵朵。这才跟朵朵奶奶聊了聊。

朵朵奶奶也是满肚子烦恼:最近朵朵不知道怎么了,出去玩,总是会“带”点东西回来。有时是个玩偶,有时是一块橡皮泥,有时是几块积木、几颗珠子……

“谁也没教她这个,还怕别人有的她没有,总也给她买,你说,这朵朵怎么就学会‘偷’了,这可这么办,她爸她妈也忙,说过好几次,一点儿用都没有,上次我忍不住打了手,事后我心里也不好受啊……这眼瞅着就要上幼儿园了,这样怎么行……”

很多家长跟朵朵奶奶一样,一发现孩子“偷东西”,都会觉得担心甚至愤怒。我们都记得老祖宗留下的古训:“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生怕孩子一不小心走上歪路。

事实上,孩子的“偷”是个假议题,在孩子没有建立起物权概念之前,没有“偷”的概念,对没有物权概念的孩子来说,拿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不算偷。

孩子大约在2岁左右,就开始慢慢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了。

这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像朵朵这样,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误以为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自己都可以拿走;另一种则是,很多原本“大方”的孩子突然就变得“小气”,我的东西谁都不能碰,我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能碰,不要分享,更不许拿走“我的”东西。

面对前一种情况,家长最常见的反映就是:

啥?!这不是偷么!赶紧还给人家!

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如果家长们很主观地将孩子的这种行为定性为小偷小摸,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要求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上,在一定程度上,说不定会还强化孩子的行为。

怎么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物权概念呢?

我给朵朵奶奶推荐的方法是:

每次给朵朵买一件东西(玩具、衣服、日用品等等)时都要告诉她,这是朵朵自己的,并且最好能够给朵朵预留出存放自己物品的小天地,让朵朵感受到自己的确是这些物品真正的主人。

而且,也要让朵朵区分,别人的东西也是属于别人的。比如,这是爸爸的,这是妈妈的,这是奶奶的……让朵朵明白物品的所有权和“你”“我”“他”的概念。

同时,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奶奶,要拿朵朵的东西时,一定要经过她的同意,也告诉朵朵,在拿爸爸、妈妈或者奶奶的东西时,也一定要经过爸爸、妈妈以及奶奶的同意才可以。

这样,朵朵渐渐就能够明白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便拿。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学习、模仿的镜子,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物权,首先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的物权。

其实,面对孩子物权概念不清晰出现“偷拿”的情况,最怕的是家长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孩子。

像朵朵奶奶这样,带孩子来道歉尚未口出恶言还好,但这也是基于两家相熟的现实情况。我曾在超市目睹过一个妈妈训斥自家小男孩的情景:

大约3、4岁的小男孩,出超市门的时候警报响了。

这时候,旁边的老阿姨提醒了一句“小朋友手里有东西”,拿起来一看,果然,小男孩拿了小恐龙玩具却没有付钱。

小男孩的妈妈脸上挂不住,伸手就给小男孩脑袋上来了一下,一边骂:“谁教会你偷东西的?!气死我了!家里你要什么没给你买过吗?让你偷……”一边忙不迭地跟店员道歉。

那个妈妈那一刻的羞惭、窘迫我是理解的。可我更心疼那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

面对孩子所谓的“偷拿”,家长最应该回避的就是这两种做法:

一是面子挂不住,先训斥孩子,有时甚至口出恶言,给孩子扣上“偷”、“品德不好”的帽子。

家长的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一方面羞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孩子能够由此学会犯错就要承担责任,以避免再次犯错。

但是,在教会孩子承担责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维护好孩子的尊严。

面对孩子的“偷拿”行为,我们家长在怒发冲冠之前,一定一定要先理性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用了这种处理方式:

是单纯的喜欢吗?还是这个物品是他向往已久的?他想要这个东西,是有什么需求吗?又是为什么孩子不来向我请求帮助呢?……

孩子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并不完全一样,一定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想想。

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偷鸡摸狗”、“小偷”的标签一旦打上,就是孩子一生的伤疤。

家长还需要回避的另外一种做法是:过分袒护自家孩子。

网上上有无数关于“熊孩子”的提问,回答者甚众。

举例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