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去纠正你家那个内向的小天使

时间:2019-08-13 09:3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女儿是内向的人,从她走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就不停的向我反应:你的孩子胆子很小,班上分享故事你的女儿会低头不说话,你的女儿总喜欢一个人玩.....。是呀,我知道自己女儿的性格,内向又安静,看着有点胆怯,和很熟悉的人才会玩的开怀大笑。看的出,虽然没有直说,但是老师一直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她话里话外都在告诉我,我的女儿需要锻炼锻炼在锻炼,直到她变成十足外向人。

我本想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但是一再面对老师友情式的提醒时,我开始动摇了。我开始想让女儿和别人的孩子一样,大大方方跟陌生人说恭维的话,跟老师积极的互动,见到亲戚时不在躲闪,为此我试图改变她。虽然我很努力,但是除了让她更回避和我的交流之外,似乎也没什么效果。

后来,我读了一本叫做《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书,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性格内向,但沉稳有思想,安静有智慧,沉稳不失得体,在那些关键领域他们默默付出,虽然没有声名大振,但他们的存在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

此时我才明白,其实,和外向一样,内向只是一种人格特质,它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我们这个世界更喜欢褒奖“外向”,而不赞同“内向”。相较与内向的安静,外向的人更善于人际,并且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重视和快乐。而内向往往会让父母感到遗憾和难过,他们会尝试着让孩子去改正,以便成为那个众人眼中那个大方的人。

很庆幸,我在试图改变孩子的路上明白了这一点。如若不然,我会像其他父母一样,试图纠正孩子,带她参加各种她厌烦的活动,给她树立无数个外向的榜样。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会在我们一次次的纠正中而变得自卑,最后连他自己都变得讨厌自己的性格。而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则极易引发心理障碍,这样会让我们觉得孩子更加糟糕。

明白了这些,我开始进一步的了解内向人的思维特征,其中有几幅漫画,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1、内向人的脑回路比较长,因此,当他们加工信息时,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常常会用反应迟钝来形容他们,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他们在加工信息时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经过加工的信息更易被掌握和吸收。

2、内向的人唤醒水平比外向的人低,所以他们更易被过度刺激。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那些内向的人往往会更加敏感,和这些人相处我们有种提心吊胆的感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唤醒水平低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有更好的感知,他们也因此会更加敏锐。

3、内向人的大脑是节能型大脑,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思考,探索内心世界来活的能量和满足感。就此你是不是会发现,有些人低调沉默,不善交际,但他们却能量满满;有些人不善言辞,但一旦打开话匣子,你会发现他竟然如此有思想有内涵。

4、内向的人在面对惊喜和冒险时,没有外向人那么兴奋和反应激烈,他们也很少通过赌博和冒险来获得强烈快感。所以说,不要以为内向的人没有欢乐,只是他们的欢乐方式更加内敛。

5、内向的人观察力更加强一切,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他们会关注到周围的每个细节,而不仅仅是和他交流的人。但是这样子的他们也更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在面对内向孩子时,你要拥有更多的耐心才行。

6、在对白中,内向的人会有很多的想法。同一个问题,内向的人脑子里已经挂起了风暴,但是,他们却不会说出来。因此,下次看到你的孩子没有给你的问题一个漂亮的答案时,千万不要为此沮丧,或许在她的心里,已经撰写了经典篇章。

至此,你应该明白了吧。你那个不善言语的孩子,不是不聪明,她只是没有用你希望的方式表达。她也不是有意要胆小害羞,不是故意沉默,只是她是个内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上天就给了她这种人格特征。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改变,去纠正,而是要引导,去珍惜。

说了这么多,那么面对内省的孩子,到底要改如何去培养呢? 首先,作为父母的你要对“内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内向并非坏事也不可耻,它和血型一样是天生的,我们要很坦然的去接受它。别在给孩子贴上“害羞”,“胆怯”的标签,这只会让孩子愈加自卑,从而让他们很难发现自己的优势。
其次,带孩子来到新环境时,不要强迫孩子迅速适应,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慢慢的去感受,去探索。把你急切的心放慢,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时间,孩子自然会适应。面对孩子害怕的活动,要多跟孩子交流,让他明白跨出这一步,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多给她参加活动的机会,不要只求结果,重在她适应的过程。
最后,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不太会与人交流,也不会有很多的朋友。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多倾听孩子,多理解她,多回应他。在她困难迷茫的时候,你要主动伸出手,因为他们很少主动寻求帮助。
同时,你要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他们才会有一个可以沉浸其中事由,也可以通过兴趣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好了,在接近尾声时,重要的事情在说一遍:内向只是一种人格特征,它没有好坏,如果父母按照孩子内向的特点抚养,照样会收获一个你想要的好孩子。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性格 性格心理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