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把孩子堵在“情绪成长”的路上,你能做到几点?

时间:2019-08-13 11:5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做一个整理,并给出一些必要的提醒,供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参考。

在阅读下面这些具体案例之时,请父母们始终牢记一点:

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不少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制止孩子的情绪:“不许哭,再哭让大灰狼把你叼走了。”(在隔代教养中尤其常见)。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增添了恐惧;还有这样的话:“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

一个孩的自信往往就是被这些不懂得如何来爱孩子的父母所摧毁的。孩子的情绪很稚嫩,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也远不及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不如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

伴随着孩子的各种情绪体验,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都如同孩子的感知觉,比如冷热饱饿,一样正常,它们是孩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积淀成长经验、学会情绪控制的必经之路,父母不该把孩子堵在情绪的成长之路上。

▌接纳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评判方式的好坏

上周末的时候带儿子去绘本馆参加读书会,刚开始儿子就有点胆怯,不是愿意参与进去。过了一会比较适应了,才渐渐参与互动。读书会的中途我因为遇到一点事情不得不离开一下,正好那时他完全参与进去了,我就悄悄的离开了。

当我办完事情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他由馆长领着,眼泪才擦干,馆长告诉我他见我不在了,就默默的流眼泪,没有哭出声。其实我更愿意听馆长告诉我他大声哭。

我问他为什么哭,他说他害怕。他才三岁,这样压抑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对他的成长很不好。在家里的情绪通常都能自由的发泄,在陌生环境中怎么就这样了呢。我需要如何引导呢?

每个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不一样,这会受到先天遗传,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后天教养环境的多重影响,单从孩子是大声哭出来,或暗自流泪的表达方式,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如果父母有人习惯于内敛式的情绪表达,孩子也会在生活中习得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妈妈可以在接纳孩子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通过一些情绪管理类的绘本引导孩子认识、了解情绪,并掌握一些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另外,我更多地想说一说妈妈,离开孩子前,不能默不吭声地走开,必须要和孩子说一声,并且约定好回来的时间,并且不能失约。

默默走开,是在孩子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把孩子置身于陌生环境中,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亲子间的信任关系。

▌孩子“无故发脾气”的背后,也许有着非常合理的需求,父母不能过于严苛/粗暴对待

我家小姑娘,这几天都闹过:

场景1:吃晚饭时,就要让妈妈抱,因为自己在幼儿园吃过了,没有食欲,就是想让妈妈抱。

妈妈解释,可以坐在妈妈身边,“我就是要妈妈抱”已经开始声音提高,身体半躺,倒在地上。

他爸说:“关禁闭!”孩子歇斯底里哭喊。爸爸重复说:“不要哭,停了再出去找妈妈。”

场景2:睡觉前,长裙穿了两天,并且睡前吃东西时已经弄脏了。

妈妈说:“衣服脏了,今天洗了挂起来,明天穿干净的。”孩子:“我不!就穿这件!”。

妈妈:“能不哭不喊吗?(妈妈后来控制不了,打了孩子)”

场景3:也是入睡前,冲了奶粉,躺下,比较晚了,孩子要看书,并且要读,不是讲。妈妈比较累,困了:“给你讲讲行不,妈妈眼睛疼”,孩子:“不行,就是要看书”

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她诸多情绪背后,其实有很多未能表达出来的合理需求,还有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捍卫自己权利的需要。

场景1:孩子不饿,就需要妈妈抱。那么妈妈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就好了。也许孩子只是想念妈妈的怀抱,或者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需要通过妈妈的抱抱进行自我情绪的安抚。我们为何不能满足孩子?

如果不能一直抱,那也不用生硬地回绝,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只抱1分钟。其实这样孩子内心对妈妈的依恋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情景2:告诉孩子洗完衣服、穿干净的,孩子并不会完全理解,不如换种表达方式,比如找另外一件她喜欢的睡裙,跟她说一些诸如这件裙子今天很想跟你一起睡觉之类的话,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边完成换衣服的程序。换衣服可以早一点,避开孩子闹觉的时候。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