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世界”很无奈,但有些话,真的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

时间:2019-08-13 11:5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他们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琐碎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她妈妈抱怨生活的艰辛,抱怨丈夫的无能,抱怨公婆的挑剔,都是对着她。幼小的她也是同情过妈妈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更想逃开,因为她没有能力解决妈妈的烦恼,反而自己被拖进了负面情绪的黑洞。

甚至,长大之后的她,当想要嫁给一个阳光积极的普通男人时,母亲攻击她“不求上进”、“自己往火坑里跳”,终于迫使她远嫁去了外地,跟母亲保持“恩恩哦哦好好”的安全距离。

她表示,“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讲话,本身就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总觉得他们好像听不懂,说说也没关系,但孩子真的不会往心里去吗?听不懂的时候,这些是无效的语言,听懂了的时候,又是负面的情绪。在没有能力逃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在有能力逃以后,他们会飞也似的离开。

成人世界的语言是有严格的情境区分的,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面对什么人说几分话,都有一套社会的约定俗成,违反了就会显得傻乎乎或者没教养。但是对着孩子,我们常常不会考虑,某些信息,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知道?以及,孩子到底想不想听到这些成人世界的“语言垃圾”?

有类似的体验,因为小时候过早接触到了父母对这个社会的负面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变得犹疑、胆小、悲观、不确定。虽然经过自我调整和适应,她最终学会坦然面对自己和社会,但反思成长,还是深深地体悟到,养孩子的我们都需要管好嘴巴,护住他心中的天真与清净。

养育孩子以来一直有一个宏愿,就是要把父母在养育我的过程中犯的错误一一拨乱反正,小心翼翼避开每一个我童年踩过的雷区。要避免重蹈覆辙,还要避免矫枉过正,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

其实也并未列一个单子,这个那个是曾经的童年阴影,打一串小勾勾,一个个去纠正。但当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似曾相识的场景,耿耿于怀的回忆就发洪水一样涌起,昔日的感受卷土重来,连皮肤都触电一样微微发麻。

某些话,孩子默默地听到了

这次胖米叔叔过来,姥姥和他谈到了胖米上幼儿园的问题。社区里但凡在附近上公立幼儿园的孩子,全部都是家长各显神通找关系,于是他们感概熟人的问题,没有熟人如何难办事。

胖米的叔叔由此也说起他办留学落户,各种手续极其繁琐,跑了好几趟老家整理材料,一次一次等待通知,因为他拖家带口落户的情况格外复杂些,明明符合政策,却一两年过去了仍没着落。这次终于说弄好了,因为遇到个中学同学,竟然就在那个片区做城管,稍微打个招呼立即办理完了。

随之又扯到又有谁家孩子住院没床位,找个关系就住进去了,谁家孩子报热门的辅导班,第一时间网上报名就没名额了,找熟人就又有名额了。于是大家一起叹息,这个社会太艰难,老百姓与正常合理的生活之间,只差一个熟人。

胖米就在地垫上玩玩具,这些话并不避着他。


If Not for You,by Bob Dylan,Illustrated by: David Walker

某些话,杀伤力隐于无形之间

我在房间里听见了,这谈话像开关一样让我想起了往事。说起来这个社会有些东西飞快的进步,有些东西却如同一潭死水,三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好转。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就总有这样的谈话。年纪小小的我听了,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似乎不是我好好学习,规规矩矩,将来就能好好生活,而是要适应一种随时随地的不公,一种混乱与失序,这是我在当时的岁数无法理解和消化的。

到我再大一点,表现出和我爸爸类似的与人交往、不热络的性格特点后,我妈开始恨铁不成钢:“你就是这么万事不求人!有你吃亏的时候!”或者她忧心忡忡:“你这种性格在国内是不行了,太老实了,你这种人只能出国。”

后来我发现很多同龄人都从父母那听过这句话,那代人对社会失望,对他们从没认识过的“外国”充满幻想,又一致认为自家单纯的孩子在这社会只能夹缝中求生存。


If Not for You,by Bob Dylan,Illustrated by: David Walker

往往我们对孩子说赞扬的话不见得成真,说贬损的话却多半要实现。当我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万事不求人”的“老实”人,我就在这条性格道路上一往无前的走了下去,同时,集聚在心里的不安和畏惧削弱了我的自信。

由于太早就抱着对社会的怨气和成见,初出校园后,遇到常见的不公与刁难,我会格外的抵触,处事没有弹性,也更难接受现实。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 教育反思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