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科学误区:右脑是左脑的N倍,要尽早开发?

时间:2019-07-16 20:05: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孩子聪明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孩子今年3岁,学东西不是很快。家长担心孩子的大脑不够发达,那么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去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

细细问了一下他孩子的表现,感觉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硬说要有,那么就是孩子的学习始终比起天才型选手慢一点。

于是,我安慰她说,人生就像是在跑马拉松,赢了起跑,未必能赢在终点。孩子现在学习慢一点,不代表以后他就没法好好学习。

可是,对方不相信,反而告诉我,他曾在某个早教机构看到这样的说法“孩子大脑有无限可能,特别是右脑。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比左脑高100000倍,因此有着更高的开发潜能。爱因斯坦之所以那么聪明,都是因为右脑发达。”

然而,我们的右脑真的比左脑厉害?孩子的大脑有无限的可能?

我想,这其中是存在某些误解的。

单独开发左脑、右脑都不科学

说到爱因斯坦的大脑,就不得提到托马斯·哈维。

当年的哈维,是普林斯顿医院的首席病理学家。在爱因斯坦去世之后,他被指派去检查爱因斯坦的遗体。正是这个机会,让他有机会取得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把它切成240片,做成了实验标本。

也许是哈维的学术能力不够,也许是因为受到当年科研环境的制约。一直到爱因斯坦去世的30年后,才陆续有了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报告。

然而,这些研究中,并没有任何一条提到爱因斯坦有一个强大的右脑。

相反,根据哈维与其他科学家在著名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显示,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部分比一般人对称,这主要是由于他的左顶叶比常人要大,大小和形态类似于右顶叶。

换句话说,就是爱因斯坦的左脑,看起来比右脑更发达。这是不是和那些右脑开发的鼓吹者的观点是相反吗?

可是,我们现在就能下结论,要想让孩子变聪明就得开发左脑吗?

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 首先,除了培养方式以外,还有许多因素都可以改变大脑。

    继续拿爱因斯坦举个例子,首先他是个双语者,是个小提琴演奏者,据说有点自闭、甚至幼年时有语言困难和阅读困难——这些先天特质和后天经历,都可能让大脑与众不同。

  • 其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因为左脑右脑大小几乎一致,神经元大致相当,而且左右的单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假如,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大脑左半球受损伤,他的言语功能可以由右半球代替。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左脑专管逻辑,右脑专管创造力。

  • 目前,脑神经科学家们普遍看法是:

    虽然脑的两个半球的功能存在着不对称性,但是并不是分开来运行的,而是共同完成所有的认知任务。我们的大脑高度整合,很少有单独的脑区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左右大脑都需要同时参与。

    比如说学习数学,涉及到并不只是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都会影响到学习的结果。

    学习是终生的事情

    除了左脑,右脑开发以外,我还听到了孩子学习潜能之说,说孩子的大脑发展只在孩子幼年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大大下降。

    认同这种说法的人,曾跟我说过: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大脑飞速发育,一直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都在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增大,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

    学习靠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叫突触。儿童大脑神经突触的成长呈倒“U”形,婴儿出生后开始快速大量产生突触,有些突触在2~3岁时达到顶峰。

    于是,理所应当,这是孩子学习能力最高的时候。

    可是,突触密度高就好吗?突触密度越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吗?

    对于大多数孩子,说话、视力、听力区域的突触的密度,在1岁前就达到了最高峰。掌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区域的突触密度在2到3岁时达到最高。

    但是,3岁以突触的密度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

    而在大脑突触减少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能力却有了大幅提升。

    孩子在0到15个月期间,语言、听力神经元突触密度最高期,词汇量也只能达到5到15个词;5岁以后,这一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非常稀疏时,每周学到的词汇量就超过了以往一年的词汇量。

    孩子2到3岁时,抽象思维的神经元突触达到高峰,但并没有抽象思维能力。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却需要等到6岁以后才能发展出来。

    学习是有规律的事情,慢慢来,不着急,也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儿童教育的误区还有许多许多
    比如,好的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