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以后,你能否成为“觉醒的父母”?!(2)

时间:2019-08-09 07:10: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5,多迈开腿,去旅行感受不同的景点,丰富精神世界。

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鲁迅先生文章,我惊讶他在那个封建荼毒的时代,敢于语出惊人:

“很多人的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

晓林妈妈的逻辑,和文章提到的几乎一样“我养他这么大,白养了吗?”

鲁迅认为新时代的父母,不要再以施恩者自居,是陪伴和爱的关系:

“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

自然界的安排,并不用“恩”,却给与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之为“爱”。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关于如何“爱”,鲁迅给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第二,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第三,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

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

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对照以上三条,晓林妈妈在心安理得指责孩子之前,没有觉察过:

她理解孩子的世界吗?

为何她可以是命令者,而不是协商者?

孩子是“非我”的个体,为何还在捆绑孩子的选择?

与她的思维形成对比的,是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

他的女儿考入了美国大学后,他也自嘲“以后可能要做空巢老人”了,略有寂寞感。

但他闲暇在书法、摄影、旅行方面收获很大,也抽空去美国看望孩子。

当他看到孩子发展的很好,也经常和他邮件往来,汇报最新思想状况。

即使空间上,父亲和女儿是万里之遥,但在心灵层面,双方无缝隙对接,是真正默契的精神伙伴。

而另一个国度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也在近100年前的1923年,写下唯美而警世的诗篇,来提醒父母们觉醒: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今天,时代给了年轻人更多元的选择。

很多人,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工作,是很好的陪伴。

也有人,在外辛苦闯荡拼搏,也不希望因此就被安上“不孝自私”的头衔。

在家陪伴,对长辈是爱与懂得;

在外打拼,孩子也希望新时代的父母,可以理解,尽量多回家看父母,也争取父母年迈后生活在一起,多陪伴。

沙法丽?萨巴瑞说,“我们给予孩子最隆重的礼物就是理解他们的能力,看清楚他们的人格是独立于我们的。”

新时代的觉醒父母,该如何在时代的变化里与时俱进?

并不是把晚年全部都寄予孩子身上,也不是另一个极端:远离孩子,老无所依。

觉醒的父母,首先有觉醒意识,先去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得更加充实;

下一代人也更积极关照父母的心灵世界,陪伴父母一起成长,帮助他们,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获得更丰盈的精神质量。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