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爱的棍棒”,留下的是两代人的痛!

时间:2019-08-23 14:41: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网络上好几起“虎爸惩戒孩子”的新闻让人感触很深,因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脱光了在街头罚站。这种“孩子一旦犯了错,就要以惩戒警示”的教育方式,在大众中有人认同,也有人质疑。

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认错中,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被教育好了。还经常以“不打不成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但是常常打完后又反思自己太冲动下手太重,一边在心中暗暗起誓绝不发生第二次,一边又在未来某个愤怒、烦躁的时刻抬起了巴掌?

惩戒孩子,其实给孩子留下了阴影,也给父母造成了自责和懊恼。这种双向的伤害,也给父母与孩子之间造成了隔阂,让亲子关系逐渐疏远。惩罚教育,伤害是双向的。

惩戒教育有即时成效

中国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最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了。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认错中,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被教育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有的孩子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不仅父亲打,母亲打,奶奶、叔叔也会时不时理直气壮地打一顿。

而且,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是这样。孩子挨打的原因主要是过于调皮,经常干一些让父母或周围邻居不太高兴的事情。应该说,父母这种严厉教育会对孩子形成比较明确的边界意识、责任意识是大有影响的。孩子或许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帮助,但是也一直在思考这种教育的弊病。

父母们在用打骂取得即时的成效时,肯定是有某种胜利感甚至成就感的,这个时候,父母不会想到,这样的打骂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

表面上看,父母的打骂在即时制止孩子的陋习上很奏效,也使父母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但这种打骂往往会产生另外两种后果:一是孩子屈服于父母的威权,从而对探索事物产生畏惧心理,形成屈从的软弱人格,逆来顺受;二是孩子会在心灵深处埋下叛逆的种子。

一旦孩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就会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按常理出牌的习惯,尽管这种方法也会时有创造,但这种逆反之力却会使孩子的成长多走弯路。父母以一时之怒压制孩子,给孩子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堵塞的信号,孩子便会在暗中有样学样,这种明力与暗力之争,实在于孩子有害无利。

应当看到,有时儿童犯错是由于他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时选择了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方法,而成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态度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儿童 “下一次”的反应与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对成人的一种“内在的模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一种使孩子感到恐惧的处置方式,则极有可能会阻碍儿童的多维积极反应能力的形成,那些我们经常能见到的脸色苍白、在生活中总是惊惶不安、面对选择不敢独自做决定的孩子,往往就是来自父母粗暴无度的家庭。

惩罚措施要有明确分类

尽管不赞同打孩子,但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惩罚措施,且惩罚要有明确的分类。

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方式,这些惩罚方式,平时就可以跟孩子说清楚。这样一来,当他犯了一个错误,惩罚马上就会兑现,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孩子可以从这种惩罚中学到某类行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家长已经定下的基本原则要坚持实行,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而且,惩罚需要明确地针对某一行为,且要有限制,不能因为孩子一次犯错,就永久剥夺她的某些权利。

有位知名教育家对自己孩子的惩罚手段分为几级:

  • 最严厉的涉及体罚,最少用到;

  • 其次是关禁闭,这也只用过一两次。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后总喜欢赖在小伙伴家里不回来,该吃饭了也不回来。喊她多次,她也不听,这时就应该去把她拖回来,要是她还要大吵大闹发脾气的话,就会关她的禁闭。关过一两次之后,她就不敢再闹了。

  • 第三级是剥夺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权利:不允许下楼,或周末聚餐取消。惩罚兑现的时候,他们会大哭,但父母不吃这一套,只是告诉她,这就是对你昨天欺负同伴的惩罚,如果今天表现好了,明天就可以下楼玩。只要家长自始至终都是跟他们讲道理,所以他们很快就会理解这种惩罚。

  •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教育反思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